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日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針對十個《指導意見》做出政策解讀。
打造領軍企業
日前,北京市圍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立足“三城一區”主平臺,聚焦“綠色、集約、智能”產業發展方式和“減重、減負、減量”的發展要求,經過深入研討論證分析,選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十個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分別編制《指導意見》。
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介紹,十個《指導意見》立足我市疏解非都功能、提升發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以創新驅動為導向,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著眼于為產業升級定方向、立標準、指路徑,為全市產業的新發展提供“路線圖”,為企業的新發展亮出“信號燈”。每個文件的內容主要包括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部分。
據介紹,十個《指導意見》的主要發展目標要求,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做強做優做大龍頭企業,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在創新發展方面,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普遍達到3%以上,同時掌握一批前沿核心技術和工藝,突破一批戰略關鍵技術;在企業培育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打造一批技術水平,躋身前列的領軍型龍頭企業。
發展強調綠色
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介紹,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指導意見》,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網絡空間安全、5G相關通信技術等新興領域,提出提升集成電路發展能力、建立人工智能研發、形成大數據創新業態、提高云計算供給能力、提升網絡空間安全話語權和第五代移動通信相關技術發展。
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指導意見》提出加強創新平臺建設,瞄準前沿集成電路技術,建設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和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并要求突破核心設計技術,讓骨干企業芯片設計能力達到7至10納米。
在醫藥健康產業,聚焦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和現代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技術研發創新,實現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生物學、基因治療等新技術的突破,培育發展新興業態,大力發展“互聯網+”醫藥健康產業和醫學新模式,提升產品質量水平,打造醫藥健康知名品牌。
智能裝備產業中,《指導意見》要求以智能制造裝備為核心,聚焦機器人、增材制造等關鍵技術裝備,推動系統集成和行業解決方案的產業化應用;發展高端能源裝備,聚焦、節能、綠色,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此外,還要求實現公共安全和應急、科學儀器、文物保護及數字創意等領域技術突破。
在節能環保產業領域,要求北京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創新策源地,做優節能產業,重點研制水、大氣和噪聲污染的技術裝備,并發展資源再生與綜合利用領域關鍵技術裝備。
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提出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新一代軟件技術跨越升級,促進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并要求提升打造智慧城市新標桿,推動現代服務業實現突破,繼續提高化的發展水平。
新能源車進軍冬奧會
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增強汽車創新能力,完善整車和零部件技術的創新,提升整車競爭能力。新能源汽車將加快推廣應用速度,未來在2022年的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會進一步應用。
針對新材料的發展,《指導意見》要求在石墨烯、光電子材料、量子材料等前沿方向,推進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盡快實現產業化。
作為擁有400家人工智能企業的都,《指導意見》要求攻克人工智能的前沿核心技術,培育人工智能芯片、智能駕駛、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